“书香丽湖·悦读人生”读书会第五期简录
为了活跃思维、阅读更多的经典书目以及营造bat365官网登录良好学习氛围,bat365官网登录2021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组成40个读书小组。并于11月22至12月5日开展了第五期读书会(点此查看上一期)。
本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经过前几期的阅读,同学们已经对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本期的阅读更是深刻探究了在这基层上曾长出的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是存在的何种特殊。
读书会1组第五期:《乡土中国》 第五章
开始时间:2021 年 12月3日 17: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参与人员
主持人:林容霆
主问人:梁念飞,彭云烽
主答人:刘晓东,潘晋锋,刘燚
主记人:张迪
现场参加:林容霆,梁念飞,刘晓东,彭云烽,刘燚,张迪,刘冰歌,梁铿,席千凯
请假:陈莉,李晶,叶梓航,潘晋锋
问题讨论
阅读章节: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问题一:费孝通老先生在书中提到的第四种权力背景下,就当代社会变迁迅速,谈一谈对长老权力缩小的看法,并总结。
问题二:面对当代迅速的社会变迁,名实分离的情况有很多,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明辨,去应对。
问题三:时势权力是否和书中提到的的三种权力(横暴权利,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一样稳固?
问题四:欲望和需要的区别,结合国家的发展计划说说。
后记
费先生对本书“乡土中国”的定义“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特有的体系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乡土中国》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之处,无论是独特的差序格局,还是独特的长老权力,尽管本书讲得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乡村,但是对现在的社会仍旧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我们小组在读本书时,提出的许多问题并不拘泥于书上的范围,我们会结合现在的祖国来讨论问题,当今的中国是否仍存在这些现象?当今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回答可能很稚嫩,但还是让我们从中获益良多,谢谢费先生的这本书。
读书会2组第五期:《乡土中国》 第五章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3日星期二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人民出版社
参与人员
主持:郭诗靓
主问:高晨霞
记录:郭诗靓
现场参加人员:高晨霞、郭诗靓、郭倩、嘎瓦色珍、董柯兰、赵迪、西热扎提、田宇哲
古珮滢、李佳佳
远程参加:无
阅读章节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高晨霞):
1.简单概括第一段中所述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结构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有哪些不同?
2.在你看来,产生以上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本章内容(十段起),你对“仁”与“忠”有哪些新的认识?
4.结合现今社会,你如何看待十七段中“因为在这种社会,一切普通的标准并未发生作用”。
后记(郭诗靓)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先生接着前面第四章继续阐释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做比较,并解释了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会引起怎样的不同的道德观念。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但同时在前面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思想也是导致社会结构格局不同的原因之一,我们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我主义形成了一种富有伸缩性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状的社会格局,在这个格局里,中心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亲疏不同,与西方的平等的团体格局不同。两种不同的社会格局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
西方的团体格局强调了团体的重要性,因此需要一种有形的东西来代理执行团体的意志,所以他们的宗教文化由此而生。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由己向外推的,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仅仅是靠道德,最基本的是自己的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这种社会格局缺乏团体道德,团体的凝聚力不强,这也正像是以前农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份三亩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导致农民们不想也不需要对外发展团体。所以近代鸦片战争以来,清军节节败退,因为他们完全无法集合百姓们抵抗外侵,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后人民意识觉醒,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农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读书会3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 月3日(周五) 18: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中的《血缘和地缘》
参与人员:张星震,孙伟静,洪阿玲,周梦园,亚森,张鹤莉,蔡静宜,欧海宁,何思秋,查骁芮,麦靖雯,李颖姿
主持:张星震
主问:张星震,蔡静宜,欧海宁,查骁芮
记录:亚森
现场参加:张星震,孙伟静,洪阿玲,周梦园,亚森,张鹤莉,蔡静宜,欧海宁,何思秋,查骁芮,麦靖雯,李颖姿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提前阅读+提问题+讨论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蔡静宜)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说到: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这样说?
(主答:张星震)我认为因为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就越来越多,单靠人情不容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所以还是需要货币这种媒介来当场算清,相互馈赠和贸易还是有区别的,从互相赠予到店面贸易的过程,就是血缘到地缘的过程,而这是由商业引起的,也就是经济的发展。
问题2:(查骁芮)文章先是提到“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后又写到“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和商业,谁才是“地缘”的发端?
(主答:麦靖雯)血缘和地缘是两个平行的划分,而地缘是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并不属于地缘的一个进展过程,只是现如今社会慢慢从血缘结合转变为了地缘结合。
问题3:(张星震)作者在文中举例时说:钱上的往来最好不要牵扯亲戚,这是对“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请问这句话怎么理解?
(主答:张鹤莉)文章里说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而在血缘社会中,“算账”是一种绝交之谓,拖欠又会增加矛盾,所以钱上的往来会增加社会关系的负担。
问题4:(欧海宁)文末作者指出乡土社会缺少一种现代社会的特性,这是否意味着乡土中国商业不发达有其必然性?乡土中国的社会中可能产生发达的商业吗?
(主答:张星震)传统社会的人口流动规模小,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会长时间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里,人与人之间靠血缘来进行商业往来,而商业需要走南闯北,跨地区的交流,和陌生人打交道,跨地区间的关系是由商业活动中的契约所维持的,所以地缘脱离于商业,乡土社会由于较为封闭的空间难以产生发达的商业。
后记(200字以上)
《血缘和地缘》在本章中主要讲述了血缘和地缘的起源,血缘和地缘所决定的地位和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对社会性质的影响。费孝通先生在本章中提到: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从这一句能看出在乡土中国社会中给你地位和权力的还是谁是你的父母。是他们的血缘决定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费孝通先生还提到了“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锲约社会的基础。”在乡土社会中人口流动规模小,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会长时间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里,人与人之间靠血缘来进行商业往来,而商业需要走南闯北,跨地区的交流,和陌生人打交道,跨地区间的关系是由商业活动中的契约所维持的,这里的锲约就是地缘。在血缘社会中的以馈赠的方式进行的商业交易,在地缘社会中变成了以买卖的方式进行的商业交易。
读书会4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4日(周三)12:00 至14:00
阅读内容:《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参与人员:
主持:张丹娜
主读:周严、张微
主问:林雨欣、范家豪、蔡嘉琪、刘茜昭、张昕悦
主答:俞子奇、常飞扬、陈泳欣、谢萍、董怡君、黄嘉悦
记录:刘成美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难以解释?
董怡君:仁是一种超己的观念,是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之所以难以解释,是因为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的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问题2:我国“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有什么不同?不同的表现是什么?
董怡君:我国“差序格局”是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而在西方“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差序格局建立在血缘、地缘亲近基础上,团体格局则建立于某种约定俗成的公共契约。
俞子奇:西方社会结构是团体社会,每个人所归属的团体之间界限清晰,公私分明。界限分明有利于划定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利于国家宪法,法律,商业等的发展。 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推己及人。界限的大小具有伸缩性,强大的家族和落魄的个人所辐射的关系圈范围是不同的。所以中国是人情社会,也更能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问题3:在“团体格局”中,为什么说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谢萍:在“团体格局”中,一群人相倚赖地生活着,他们不能单独地、零散地求生,“团体”是他们生活的前提。而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团体是个人和个人的关系,每个个人在神面前平等,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可发生意义,所以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联系上。
问题4:西方的“团体格局”孕育了宪法观念,那么就我们的“差序格局”而言,有没有产生一种法的观念?
常飞扬:经历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开始了“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发展路径。儒家思想一方面成为国家立法的指导思想,法律在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儒家的伦理纲常,如始于晋律的“准五五服以制罪”,唐律中的“子孙不得违反教令”,都表达着法律中的人伦秩序。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能直接成为法律本身,作为定罪量刑的准绳。如汉代的“春秋决狱”,以儒家典籍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在法制儒家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法,“礼法结合”也是中华法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黄嘉悦:我们的差序格局也是构成中国法律特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正如“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杀伤亲近的人要罪加一等,但偷亲近的人的钱财反而从轻发落甚至不构成犯罪,还有隋唐开始的“十恶”犯罪,其中“不孝”“恶逆”等罪名也是基于差序格局,为维护封建人伦而产生的。这种差序格局产生的“双标”,在现在的刑法中也有所反映,比如在财产犯罪中对亲人犯罪会从轻处罚,甚至有悔意、获得谅解等满足一定清醒可以不作犯罪处罚,还有遗弃罪等罪名只能是身份犯构成,强调亲属义务与责任,维护家庭伦理观念。
后记
西方的团体格局与中国乡土的差序格局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有一定关联,与其说是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如说是现代化的团体格局,现代化生产要求分工细致,所以我们不得不依仗团体,遵循团体道德。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现在依然有了些团体格局,但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并不是单一格局,在大城市往往团体格局占主体,比如法治建设较为先进的深圳,但在县城乡村之类的小单位地域,差序格局不免占优。然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已经出现了公德与私德并行的状况。难以论优劣,却最适合中国。
读书会5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日(10周) 晚上7:30至8: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九章、第十章
参与人员:徐梓铭 刘家兴 张斌 毕修贤 努尔卡米力江 戎琳烁 刘冀萌 陈欣 陈雅淇 潘旭章 许超 布格拉
主持:徐梓铭
主读:刘冀萌
主问:小努 刘家兴
记录:布格拉
现场参加: 徐梓铭 刘家兴 张斌 毕修贤 努尔卡米力江 刘冀萌 戎琳烁 布格拉
视频参加:许超 陈欣 陈雅淇 潘旭章 宋佳音
请假:聂宇康 谭璜
方式:全员轮流读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答讨论环节
问:(刘家兴)在我们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是可能会更支持,吴总这样一种观念的,在这种城市里面,其实也是成另外一种情况,大家可能会觉得,可能会打官司维护这些权利啊,这是和一些很正常很正常的事情。那么我想问大家,就是说问大家,就是那你觉得这两种区别就是在乡土和在我们这些城市,它的一个表现的来源是什么,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哪里?
答:(张斌)
问:(刘家兴)送跟今天因为种不写称为有送吧,送跟有送这样两种情况,在金乡土和在今天我们的城市出现嘛,那他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会这样的一种理念,它的缘由在哪里?
答:(徐梓铭)
问:(小努)就是我在上一次的读书会中,也说明了理智秩序的性质,那里这里所说那个理智秩序的性质是什么?
答:(刘家兴)
答:(毕修贤 )
后记
本次读书会围绕着《乡土中国》的第九、第十章展开阅读。主读以及主问
都事先做好了许多准备,很好地带领着同学们进行了阅读。
在读书小组的现场,大家都满怀着热情来参加本次活动,在活动中依照着 主读的引导认真阅读,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身边的成员 一同分享对于阅读这本书的感受。
大家在读书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的精彩书目,拓展了组员们的 视野,也锻炼了组员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算
是收获良多。
读书会6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12.3(周五)8:00-9: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费孝通
参与人员:茹则古丽·阿太木、杨陶然、王桂萍、陈锐漫、翟予彤、郑培尧、朱照希、熊源
主持:朱照希
记录:陈锐漫
主问:翟予彤、郑培尧、熊源
现场参加:茹则古丽·阿太木、杨陶然、王桂萍、陈锐漫、翟予彤、郑培尧、朱照希、熊源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轮流读
本轮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 第九章最后一段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那你们认为在审判过程中,保护无罪的人和严格维护法律权威哪个更重要?(主答:朱照希、茹则古丽·阿太木、王桂萍)
2. 第九章最后一段 “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为什么说弊病先发生?你觉得这个弊病指的是什么?能举个你认为的例子吗?(主答:熊源、茹则古丽·阿太木、朱照希)
3. 第十章第四段 为什么说“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利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这两种权力有何区别?(主答:翟予彤、熊源、茹则古丽·阿太木)
4. 第十章倒数第五段 为什么说“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是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你认为这个“资格”指的是什么?(主答:杨陶然、王桂萍、陈锐漫、翟予彤)
5. 第十章倒数第二段 “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但是我国古代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无为是道家思想,作者为什么要说确立了无为政治的思想?(朱照希、熊源、杨陶然)
6. 第十一章倒数第四段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那么你们认为“教化权力”是政治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呢?(翟予彤、郑培尧、陈锐漫、王桂萍)
后记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礼制不一样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动的,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教化权力应运而生,费孝通先生认为它是除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的存在于社会继替中发生的权力,是“礼”得以发挥的基础。
下期我们将继续阅读《乡土中国》后续三章,敬请期待。
读书会7组第五期:《乡土中国》第九、十章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号 19: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 著
参与人员
主持:吴祉莹
主读:邓雨欣
主问:冯禹淇
记录:黄宝莹
现场参加:王薏凯、陈旭然、邓雨欣、吴祉莹、谢思帆、冯禹淇、黄宝莹、王玥、莫以恒、郑喜燕。
请假名单:陈才伟,罗浩生,刘秋莲,杨唯)
注:刘秋莲(法考)陈才伟,罗浩生,杨唯:活动。
阅读章节
第九章:《无讼》
第十章:《无为政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在《无讼》一章中为什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会认为讼师是挑拨离间的恶人?(冯禹淇)
回答:依着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和,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郑喜燕)
2、
《无讼》中作者举的例子中理想的球赛中每个球员都熟悉规则并按照规则比赛,一旦违反,全队的荣誉都受到影响 说明了什么?(冯禹淇)
回答: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与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是每个人知礼。(冯禹淇)
3、《无为政治》中,乡土社会由于经济的约束,横暴权力不能贯彻,那么是否在乡土社会中一切人民切身的公事就是凭借同意权力去活动,为什么?(冯禹淇)
回答:横暴权力有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跟着扩大。(郑喜燕)
后记:通过学习这两章,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此次主要从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入手,也同时了解了讼师和与其更相关的知识和其中牵扯出的背景和深刻内容。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的含义和法律对于非现代社会的乡土社会的意义。对同学们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上诸多问题产生影响。
读书会8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2日(周四)19:00-20: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罗颖,吴颖,林伊格,姜洋,吴镕嘉,胡雅婷,孙勉智,郭雨静,袁晟耀,刘耿鑫,周新玉,吕思宣,蔡文希,郑艳荣
主持:吴颖
主问:刘耿鑫
记录:罗颖
现场参加:罗颖,吴颖,林伊格,姜洋,吴镕嘉,胡雅婷,孙勉智,郭雨静,袁晟耀,刘耿鑫,周新玉,吕思宣,蔡文希,郑艳荣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题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问题一: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书中是如何论述礼和法的关系的。?(主答:吕思宣,蔡文希,吴颖)
(2)问题二:为什么“无法”并不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主答:王梓鹏)
(3)问题三:为什么说“如果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已先发生了”?(主答:胡雅婷,郑艳荣)
后记
在《礼治秩序》中,提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其中“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前面所讲到乡土社会是具有地方性的,人口流动较小,依赖于土地,在这样的环境里,世代所累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继承性。同时这一类的传统是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方法,于是人们产生敬畏之心,形成一种信念,慢慢变成一种所谓的“仪式”。“礼治”社会里“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那么如果社会变迁,传统的效力就无法保证了。此刻,变迁较快的社会中就需要“法律”来进行行为规范了。在中国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的伦理观念与现行法原则冲突,并且现行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导致司法制度下乡很困难。
读书会9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日10: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参与人员
主持人:包思宇
朗读者:陈冠廷
总结人:刘毅辉
记录员:林子涵
现场参加:翟曼鹤、王烨清、朱佳怡、马驰原、包思宇、陈冠廷、刘毅辉、王嘉杰、陈卓然、李坦俊、林子涵
阅读章节:
《血缘与地缘》(陈冠廷领读)
问答环节
本期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
Q1:文中提到: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的,这二者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他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主答:翟曼鹤、王烨清)
Q2:什么力量确保了长老权利的延续?长者对幼者权力的来源?
这是否是对晚辈的一种剥削、利用?或者是对整个家庭利益的考虑?
这种权利是否在削弱?原因又是什么?是因为社会变迁(文化日益丰富)而引发的思潮快速转变吗?
(主答:包思宇、李坦俊、刘毅辉)
Q3:未来大家倾向于对自己的儿女采取什么样的管教方式?
家正式还是朋友式?
对男孩、女孩又有什么不同?
父母之间如何分工?
对不同的孩子的态度不同?(对长子、长女较为严格)
家长权威的重要性?
(所有人都积极参与了回答)
今日讨论总结:
1.血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生育是否是一种投资?
3.现代家长约束力的削弱
读书会10组第五期:《乡土中国》第六章 家族/第七章 男女有别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日16: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著,北京出版社
参与人员:
主持:黄柔美;
主读:严淑瑶,甘雨菲;
主问:杨皓翔
记录:姆妮热;
现场参加:黄柔美、姆妮热、陈颖、杨皓翔、姜慧、李秋仪,陈永亮,甘雨菲,严淑瑶,梁嘉瑜(线上)。
请假:杨凌瑞、吕铭洋、欧嘉雯、王西园
阅读章节
第六章 家族
第七章 男女有别
主读分享精彩内容(两位主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中国的“家庭”和西洋的“家庭”有哪些区别?(主答:黄柔美)
主答:1.黄:西方家庭➡生儿育女 中国家庭➡没有标准
2. 中国人和西洋人在两性相处关系上的差异及原因?(主答:陈颖)
3.怎么理解“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主答:黄柔美,陈颖)
4. 乡土社会中“家族”替代“家庭”的原因?(主答:严淑瑶,黄柔美,姜慧,李秋仪)
后记
“家族”所谓大小并不是在大小上,而是结构上。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角,子女成人后即离开这个团体。其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担负。所以夫妇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主要力量。而中国乡土社会中这一社群是根据需要“差序性”向外扩大,且是“单系”的扩大路线,即在父系方扩大(少数例外)(即古时中所称氏族,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乡土社会中这一社群既可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又为了经营生育以外的其他事业而需加以扩大,而这些其他由其担负的功能和事业又是长期性的(至少不是临时的),因此作者在文中将最初的“扩大了的家庭”(大家庭)转变为了【小家族】,即包含这种“长期性”在内与“家庭”形成对照。
在“男女有别”的一篇中,费先生认为:“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和“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深刻地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性心理,但是,我认为这在现如今已经改变了许多。只是,男女之间多了些平等,并没有“有别”。
下周,我们将继续阅读费孝通的经典论著《乡土中国》,敬请关注!
读书会11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 12月3日(周五) 14 :30 至16 :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无讼、无为政治
参与人员:冯炜婷,欧文熙,蔡汐梵,方菲怡,陈祎祺,李祖渝,汤依璇,杨丹婷
主持:陈祎祺
主问:欧文熙,杨丹婷
记录:蔡汐梵,李祖渝
现场参加:冯炜婷,蔡汐梵,陈祎祺,李祖渝,汤依璇,方菲怡
视频参加:欧文熙,杨丹婷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1.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哪里?为什么第九章的标题明明探讨的是有关治理的问题,却叫“无讼”? (主答:陈祎祺)
问题2: 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遵从 法治的人却被称为“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法治制度为什么难以在乡土社会推行?(主答:欧文熙,)
问题3:权力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 (主答:李祖渝)
问题4:皇权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当中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主答:陈祎祺)
问题5:以现实或书本出发举例解释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主答:汤依璇)
问题6:无为政治后是什么维持乡土社会的关系,人的权利与自由在无为政治情况下是更多了还是更受限制了?(主答:杨丹婷,陈祎祺)
后记
(200字以上)
本次读书会,我们读了第九章“无讼”和第十章“无为政治”。通过本次读书分享会的交流,我们较为清晰地了解了“礼治社会”、“法治社会”、“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几个概念。本次读书交流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社会“无讼”的缘由,因为乡土社会原为礼治社会,而诉讼的出现则意味着礼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但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诉讼。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坚固地留存在广大民间,这也使得现代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因而乡土社会“无讼”。在“无为政治”这一章中,着重讲述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及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权力的工具性正是所得利益。从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国历史是“有为”(横暴权力)和“无为”(养民)的循环,在历史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下周,我们将继续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敬请关注。
读书会12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日(周五)14:30至15: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阅读内容:章节《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
参与人员:陈晓琳,易思琪,黄馨荻,黄楚潆,胡笑彤,陈颖琳,吴佳霓,谢栅栅,叶敏昕,何伟晖,黎鑫,贾真,刘诗雅,邹君倩,张馨元。
主持:何伟晖,陈晓琳
主问:何伟晖,刘诗雅,黄馨荻,吴佳霓, 胡笑彤
记录:黄楚潆
现场参加:陈晓琳,易思琪,黄馨荻,胡笑彤,叶敏昕,何伟晖,刘诗雅,黄楚潆。
方式:先阅读二十分钟然后提问讨论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长老统治: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却有社会民主。政治民主是什么?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不同?
(主答:何伟晖,邹君倩,陈晓琳,黄楚潆)乡土中国中社会民主的原因:行政权力没有渗透到最基层。施行乡绅制度 德高望重的老人,更多是追求民间的,自发的威严的,不属于政治民主,对一个人声望的信任和崇拜。
长老统治即乡绅并非为民做主 更像是主观的司法裁判,权威崇拜的缩影,这对长老的道德文化水平要求极高。当时的文化意识较统一,可以容纳这种单一的形式。小农社会 低级纠纷,可以解决。而现代中,个人权利意识,斗争意识,利益冲突多,民主更多样化的形式。对民主的要求是有人为民做主。现代化复杂问题,需要精英与专业性。
现代意义的民主是大家都可以参与 每个人都做了选择的 他有责任为我做主问题2:外来的人到村里经商,却不能融入他们,为什么外来的人要成为村里人是困难的?为何村里人会排斥外来人呢?是因为传统还是社会结构的稳定?不愿意还是不需要外来人的加入?
(主答:刘诗雅,何伟晖)亲密朋友的小团体,会对外来者产生本能排斥,原因是为了维持一个系统内部的稳定,不了解会带来风险,造成不稳定。也有可能是通过树立共同的排斥对象以寻找同一感,增强集体感。
问题3:“传统教化和现代法治如何兼顾?在乡土社会可否以礼治为主?
(主答:刘诗雅,何伟晖,黄馨荻)
当代中国主张依法治国,良法善治,以德治国。
建设法治社会,以法治为主,传统教化为辅,法治下乡要考虑乡土的实际情况,无法容纳和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秋菊打官司民告官,最后面诉讼带来的结果,却与秋菊想要追求的正义不相符。
2021年中国乡村发展,向城镇化发展。村委会起到了与长老相同的作用,村委所维护的正义要与现代,与民主追求的正义融合。与上世纪的乡村有所出入。
乡村犯罪率与法律问题是否更加突出,不同地方的乡村有不同的习俗,社会学需要实践调查。
如果将教化理解为一种道德,道德与法治能否兼顾,到达哲人理想中追求的无讼或者是先以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再辅之以法律。
后记
(300字以上)
通过这一期的读书会,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乡土中国血缘的特征。乡村中的联也大多是靠血缘维系的,常常以家庭为单位,这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具有封闭性。但又因为乡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青壮年往往去到东部沿海地区去工作,他们只能融入那个发达而现代的社会,不能形成稳定的血缘关系。再加上很多乡村的孩子以高考为跳板,从较落后的乡村去到发达城市。此时血缘和地缘就会分开。城镇化也使得原来乡土中国的长老政治无法维系,但这也意味着乡村原来稳定的结构会被破坏。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礼治与法治如何协调,这值得去思考。
读书会13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7日(周六 )8:00 至8 :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参与人员:肖启轩,阮泓浩,罗思喆,沙建成,陈可晴
主持:肖启轩
主问:肖启轩,罗思喆,沙建成
记录:肖启轩
现场参加:肖启轩,阮泓浩,罗思喆,沙建成,陈可晴(陈敏玲因事请假)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西方“团体格局”与中国“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差异。(主答:罗思喆)
问题2:对于孟子“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如何理解(主答:肖启轩)
问题3:对于“仁”子的不同理解(主答:阮泓浩)
后记
在这一章里,作者具体阐述了西方“团体格局”和中国“差序格局”的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差异。西方要求人先天权力应该是平等的,有着执行团体意志的代理人组织的政府。为防止代理人滥用权力,所以产生了宪法。中国的格局则要求人克己复礼,完善自身。因为是个人进行的改变,每个人所产生的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种事物的判断不同。以此,中国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就像孔子提出的‘仁’,抽象,不可以具体所指。中国也缺乏义务的认定,“忠”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臣对君的“忠”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是对君私人间的的关系。中国团体道德的缺乏就由此可见了。人对于对象与自身的关系,会伸缩道德和法律的效力。所以在中国,我们要认清判断的对象在不同的人眼中的看法,才可以加以判断。
敬请期待我们下一次的读书小组活动
读书会14组第五期
开展时间:2021年11月24日星期三18: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出版社,第十一到十三章
参与人员
主持人:韦夏宜
记录:陈言
主读:任一方 蒋林博 王晓然
主问:刘泽华 张恒
其他成员:谢龙琴、乔诗雨、张晓茵、凌镌彤、文婧妍、邓晓雯、孜乃提古丽
未出席:邱佳伟(本轮第一次请假)
问答讨论环节
1.阐述“血缘”和“地缘”分别在乡土社会和现代商业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主答:任一方、王晓然、刘泽华)
任一方:在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关系是绑定在一起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两者相互分离,其中的原因是,现代商业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从而演变成了地缘之上的平等交往。
王晓然:血缘在乡土社会形成的一种年长对年幼的形态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一个社会形态就是以“血缘”形成的,血缘的关系确定了身份,“地缘”的关系形成了社会。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地缘的作用则为权利与义务的清算
刘泽华:在乡土社会是以人情为基础而并非权利与义务,而现代社会不再需要过多考虑人情因为在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相信,所以地缘和血缘在现代商业社会便成为了合作的基础
2.比较时势权力和横暴权力,长老权力和横暴权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110)。(主答:蒋林博、任一方、谢龙琴、乔诗雨)
蒋林博:时势权力的形成是无政府主义的,在理想信念会有论战,通过国家的国家暴力机关来实行的。而长老权力更像一种教法效果。相同点:都具有一定强制力只是实施的方法不一样且都有权力的中心点。
任一方:三者都为维持社会秩序手段。
谢龙琴:不同点是:横暴权力是长期时间内发展并且巩固的,而时势权力是在特定时间点产生的。
乔诗雨:三者相同点是都产生于社会变迁,其中时势权力与横暴权力的差别较大一些,横暴权力更为被动、压制而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更加主动,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赢得大家信任而获取权力的。
3.结合“欲望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下所创造的动机””和“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挥的作用”(P124),谈谈对于“欲望”和“功能”的理解。(主答:蒋林博、任一方)
任一方:欲望为自觉的而功能是不自觉的,是有经过分析、有标准、有意义的,是需要时间计划、并且有目的和规划的。
蒋林博:欲望在法庭上难以证明其合法性很难作为证据让法官很难采信。而功能评判是更加理性,更易量化、更易得到证据支持的。
4.简要分析“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撑”(109页)。(主答:王晓然、张恒)
王晓然:结合问题2中对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以及长老权力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里同意的权力要在法律之上,并且这里指的法律需要为善法、被权力认可。
张恒:法律是从自然到政治的状态,同意的权力相当于一种契约需要国家政府实行,是从以前社会中肆意的法变为现在以权利为基础的契约。
5.简要说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变(109页)。(主答:任一方、蒋林博)
任一方:是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也就是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蒋林博:在身份社会也有契约,是由一种不确定性的弱肉强食而形成的契约,就好像可以猎物而不可以杀人这样的规定。所以契约一直存在只不过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后记
中国社会不断从血缘走向地缘,从高于法律之上的权力统治社会走向以契约形式的法律规范社会。这样的进步让社会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从家族小团体的活动渐渐变成一个人为单位组成的更大团体。社会规范上也不在以人情为最主要的评判标准,而是以权利为基础的法律为标准。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也在这三章的阅读中进入尾声了,后续我们小组会继续阅读其他著作,敬请期待!
读书会15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9日(周二)21:15至21:55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九、十、十一章
参与人员:李锐浩、罗沂蒙、吴彦霆、李维昊、范仪、张钰晨(请假)、韩依晓、吕嘉旭、徐家兴、郭宇霖
主持:李锐浩、徐家兴
主问:徐家兴、李锐浩
记录:李锐浩、徐家兴
现场参加:李锐浩、罗沂蒙、吴彦霆、李维昊、范仪、韩依晓、吕嘉旭、徐家兴、郭宇霖
视频参加:无
请假: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李锐浩回答)
2.那么什么是法治?有法律就是法治吗?我国礼治和法治的发展界限是什么?有什么标志吗?中国礼治是否等同于西方的习惯?(徐家兴)
3.“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吕嘉旭)
4.法治社会中谁执法谁普法的行为渊源是否也来源于此?那么同时,违法者不知法犯法是否也可以认为是立法者和司法者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其法理依据在哪里?(韩依晓)
5.为什么说“人治”是不可能的?(李锐浩)
后记
中国的本质是乡土的,即使她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中国人骨子里的私德是不会一下子消失的,却反而有一种加重的趋势,社会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风气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地冷漠。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农业文明中的,中国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会失去它的香气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里鄙视"乡下人",那就有点可笑了。
在家庭关系的描述上,作者指出,农村家庭以“薄情”来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深以为然……父母都不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多的只是外化于行动,虽然自己也不习惯仪式感很强的活动,但我又觉得这样对情感的促进是很有帮助的。不得不承认,自己与父母之间,读书笔记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说,从小父母并不愿意倾听我的话语,自然而然,现在与父母的交流,不过是泛泛而谈,从不提到自己的内心感受,互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能回避这些问题,以维持关系的稳定,这当然也跟接受的教育,生活经历相关。
在乡土社会中,邻里之间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却不能应用于城市公寓楼里的居民们,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是自己的邻居长哪样。我们家有很多邻居,关系都很好,好到邻居家的小妹妹居然将我拉进他们的家族微信群,觉得略尴尬,就默默退了群。有时候还去他们家蹭吃,蹭喝,蹭睡,感觉就像亲人一般,好不自在。
读书会16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 年 11月 22日(周一 ) 20: 00至 21: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何钰慧 陈家怡 陈嘉怡 楚轶涵 辜晓涵 朱琳 迪娜 郑楷
主持:迪娜
主问:陈嘉怡
记录:何钰慧
现场参加:何钰慧 陈家怡 陈嘉怡 楚轶涵 辜晓涵 朱琳 迪娜 郑楷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时势权力与另外三种权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主答:朱琳 陈家怡)
问题2:传统的孝道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但对于古代的人们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愚孝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孝道对人们的约束力有所减弱、形式也有所变化,但也还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规范,请问在现代社会孝道是怎样以新的形式来维持社会安定的呢?
(主答:何钰慧)
问题3:注释在作用过程中是怎样维持长老权利的?
(主答:朱琳)
问题4:为什么说乡土社会的人是不必计划的,自然会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主答:陈家怡 何钰慧)
后记
(200字以上)
以我对名实的分离的理解来展开读书后记。
所谓名和实分离,就像一个事物,它名义上的用途和实际的用途产生了偏差。那具体到乡土社会,本身在长老统治下,人人都应该遵守约定而成的礼治和道德约束,这个时候名实分离了,表面上严格遵循所谓礼制,但实际操作时私下会弹性改变,遵守礼制的形式,但可以加以个人的伸延和诠释。
而在欲望到需要,更多的是一种转变,体现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在乡土社会,没有太多的教育机会,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更多是凭借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和他们交流。而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感性思维。而到了现代,我们会发现人们渴望理性思考,启蒙运动也很大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理性的渴望,由感性到理性,由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欲望到需要,这无疑不是社会变迁进步的标志。
读书会17组第五期
2021年12月2日 18:00—19:1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男女有别、无讼、无为政治》
参会人员:
主持:胡佳怡
主问 管羿鸣 李大伟
主答 戴光敏 王佳音
记录 林榆萱
现场参会:李欣霖、戴光敏、柳宝怡、热娜古丽、林榆萱、李曼瑄、王佳音、林辰、李佳诺、胡佳怡、管羿鸣 李大伟 李炫锐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一:
管羿鸣问:如何看待婚姻和感情 恋爱之间的联系或区别?
主答:胡佳怡 戴光敏 王佳音
问题二:
胡佳怡问:宏观上而言 你认为之前的恋爱观还是现在的恋爱观更能促进社会稳定?
主答:王佳音 戴光敏 李大伟 李炫锐
问题三:
李大伟问:人治与法治对传统礼治的影响是什么?、
主答:戴光敏 胡佳怡
问题四:
胡佳怡问:怎么理解无为而治?
主答;王佳音 戴光敏 李大伟 胡佳怡
问题五;
李曼瑄问:无讼中提到讼师与律师 对于法律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有什么看法
主答: 戴光敏 李欣霖 胡佳怡李炫锐
问题六:
戴光敏问:如何理解国内较为严格的男女性别分割与国外模糊的男女界限的区别 为何造成这种区别?
主答:胡佳怡 李大伟 李欣霖 王佳音
后记
乡土社会秩序维持是靠“礼治”实现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时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礼靠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传统让人有一种敬畏感。礼便是使人们在被教化的过程中产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教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主动服礼,而个人克己复礼而向外推演。在国家,君主通过执行种种复杂仪式,为百姓做出标榜以示天下,由上及下教化百姓,用传统的道德的威慑和宗教式的崇拜力量来统治百姓。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费老阐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式:注重社会冲突方面的横暴权力和注重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利。横暴权力也是指独裁,其权力的根本驱使乃是利益。然则中国自古是古老的农业国,其社会分散归并为一家一户,其经济基础虚弱不便于构架横暴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基层实行类似“同意权利’ 的社会契约,然而社会分工极少,在这种自给自足,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中国社会逐渐承认了一种趋于稳定的无为政治。 无为”亦所谓求稳,人生老病死求的是颐养天年,在中国的乡土社 会,这种家庭内各自的微循环所带来的安逸感抚慰了几千年的国人。
国人仿佛了解一个事实---一切都在变,包括“礼、法”,所以礼法是不可靠的,或者某段时期内,礼法是僵化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写观念影响了乡土社会的人名对礼法的尊崇。相对而言,国人更相信“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相时而动”等法则。碰到任何问题,我们都在考虑其“合理”性,而非“合法”性,首先是“合情合理”,再是“合理合法”,因为“情”是是实实在在的感受,而“法”是没有情意的。
缺乏对“法”的认识,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阻碍,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阻碍,因为我们乡土社会崇尚的“仁治、德治、礼治”是缺乏保障的,人为意志成分高,这种人为意志的影响,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中国现在正处在转型阶段,是一个现代性与乡土性矛盾着的国家。中国要进行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处理好乡土性的问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完善法律法规,推行依法治国,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读书会18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 年 12月1日(周三 )17:30 至19 :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陈梓盈、李嘉宜、潘可佳、孙彤瑜,顾欣苗,李曦,陈锦昀,李玮仪、曾天娇
主持:顾欣苗
主问:李嘉宜、孙彤瑜、陈锦昀、潘可佳
记录:李嘉宜
现场参加:陈梓盈、李嘉宜、潘可佳、孙彤瑜、顾欣苗、李曦、陈锦昀、李玮仪、曾天娇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无讼》中为什么说强制推行法治易引发弊病?
(主答:陈梓盈、李嘉宜、曾天娇)
问题2:《无为政治》中的无为而治在乡土社会中是如何实现的?
(主答:李玮仪、李曦)
问题3:长老统治是如何形成和施行的?
(主答:顾欣苗、潘可佳)
问题4:为什么会有血缘结合转变为地缘结合
(主答:孙彤瑜、陈锦昀、李嘉宜)
后记
前文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依靠礼仪秩序维护的社会,所谓的礼仪秩序就是传统和习惯,而诉讼要求依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维护人的利益,这与乡土社会的的礼治相驳。诉讼是由法治得来的,以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为例,诉讼的目的是为获取日后可以遵循的规则,这与乡土社会原有的稳定的社会秩序相冲突,若在乡土社会强制推行法治,非但不能达到法治所理想的结果,反而会因为违背传统和乡下人的习惯而产生社会副作用,导致不良的社会反馈。
在本书中所提到关于权利的看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压迫性的横暴权利,另一类是基于社会契约的同意权利。在乡土社会中,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横暴权利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基于乡土社会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意权利也没有太大的存在的必要,由此,乡土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无为政治。
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除了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之外,还有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产生在乡土社会的更迭之中,是一种教化权利。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缺乏变化的社会,乡土社会的原则和规矩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代代相传,而教化在其中则起了主要的作用,这一种教化的权利便是长老统治。
血缘是由亲属关系决定的,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的对年幼的拥有强制的权利,血缘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关系则产生于这种力量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缘关系之间脱离于商品贸易之中,而亲密的血缘关系则不可能体现在这里,血缘关系限制着各种社会活动,商品贸易是一种契约行为讲究的是当场清算,契约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性质转变的具体表现。
读书会19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30日
阅读书籍:费孝通《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
主持:谢心怡
主问:李俊,张楚涛,徐裕嘉
记录:李璐岑
现场参加:徐裕嘉、谢心怡、周婉萱、叶秋君、梁佳豪、黄书锐、牛浩原、向谦时、林燕璇、李璐岑、钟姗珊、李俊、张楚涛
视频参加:无
阅读方式:每人一自然段轮流朗读
阅读章节
第八章 礼治秩序
第九章 无讼
问答环节
本期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
问题1、(徐裕嘉)第八章: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否需要礼治,还是说应该向完全法治的方向前进?(主答:牛浩原、林燕璇、黄书锐)
问题2、(徐裕嘉)第九章:在第四段中提到“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为什么不能以折狱为理想手段呢,是什么导致了以教化为主要手段?和礼治有什么关系?(主答:钟姗珊、李璐岑)
问题3、 (李俊)第八章 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这种人治是否是集体意志?(主答:徐裕嘉)
问题4、 (李俊)第九章 对于最后一段法律保护作恶的理解(主答:徐裕嘉、牛浩原)
问题5、(张楚涛)礼治和法治是不是互相冲突的(主答:钟姗珊、徐裕嘉)
后记:
在这次的读书会中,我们主要是就第九章“无讼”里的礼治与法治展开相关讨论。
在中国的乡村,由于礼治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固定的东西,因此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最好状态是每个人都懂礼并且自觉遵守礼,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
在乡土社会中并不希望诉讼的发生,诉讼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表现。同时在乡土社会中的“司法”承担了教化的功能,教会不懂礼的人礼让他以后不再犯错误。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诉讼,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养,这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状态。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体系庞大并且会因时而变,因此现在社会并不希望每个人都充分了解法律,所以产生了律师等职业。现代社会的法律保障的是每个人的权利与社会的安全,因此法官不承担教化任务。
当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时,实际上礼治体系和法治体系是并行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在礼治体系中占不到便宜的人,转而寻求法治体系的庇护。这些被乡下人认为是“坏人”的人由于没有证据让法律作出惩罚判决,因此很多人对法律产生了不信任感。所以作者认为要在乡土社会中推行法治,就要好良好地平衡法治和礼治,合理的运用法治。
读书会20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 月23 日 8: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简笑天、邝子升、欧阳瑾轩、欧以庆、徐铨鑫、肖倩、陈思如、赵志良、张军港、左璐瑶
主持:欧以庆
主问:徐铨鑫、左璐瑶、张军港
记录:邝子升
现场参加:简笑天、邝子升、欧阳瑾轩、欧以庆、徐铨鑫、肖倩、陈思如、赵志良、张军港、左璐瑶
远程参加:无
问答讨论环节
阅读环节
第五节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问答环节
本期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
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1.这个共同的架子是指什么?(主答;张军港)
2.我们每个人是怎么结上这个架子的?
我们为什么会结上这个架子?(主答:赵志良)
3.中方的“仁义”和西方的“兼爱”的区别?(主答;陈思如、张军港)
4.为何说中国比外国更加私利?(主答;陈思如、赵志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类似于西洋国家的“爱、上帝”这 些团体道德理念?(主答;徐铨鑫)
6.团体格局也存在利益团体、裙带关系,我们讲究亲疏有别似乎更符合人性,那团体格局的形成的秩序是否有违人的天性?(主答;简笑天)
后记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一个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个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乡土社会里,成员通常能够自食其力,而不需要加入若干经常性的团体,因此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而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道德的实施,以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伸缩。致使人在私利与公利之间倾斜向前者。而这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多半源于中西方的经济结构与思想文化的差异。而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呈现着与团体格局共融的现象。
读书会21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 12月3 日(周 五) 19 :00 至 20 :1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
主持:刘欣雨;
主问:徐清秀、丁宇倩、胡丽莎
记录:郑楠泓
考勤人员:刘欣雨
现场参加:刘欣雨、杨景晖、鲁晓娟、胡丽莎、王韬、乐明、郑楠泓、陈曦、邝荣耀、丁宇倩、徐清秀、 凤桃、文瑶、江琬婷、赵妍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大家耻讼甚至厌讼?(主答:刘欣雨)
问题2:在现代社会,是否还存在血源性的地缘?如果有,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主答:鲁晓娟)
问题3:社会中的哪些规律是社会冲突的结果,哪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是否都会对社会进步起到影响呢?(主答:乐明)
后记
本次读书会围绕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进行阅读,阅读小组的成员们参与活跃,我们在思维的交织中针对书本内容得出了许多不一样的体会与收获。在关于血缘和地缘政治这一章节中,小组成员深刻的比较了费孝通老先生在作书时得社会现实与当代社会的情况,得出了书中的某些观点并不能适用于今日的结论,在当今世界血缘和地缘政治不断弱化得社会现实下,其影响之于当代现实在不断减弱,也许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显著标志,值得让我们庆幸! 我们将这样的比较观点同样适用在了书本的其他章节中,都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也引发了小组读书成员的深刻思考:即用运动的变化的比较的观点与视角分析问题。相信本次读书会所收获的思维成果一定让小组的各位受益良多!
读书会22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 12月1日(十三周 ) 晚10:00 至 10: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中】费孝通著,北京出版社
参与人员:庞茗琪 陈彤 黄显森 李珈珩 吴伟豪 胡欣楠
黄海洋 李秋菊 董显佳 郑康漪 邓曦彤
主持:董显佳
主问:吴伟豪
记录:李秋菊
现场参加:庞茗琪 陈彤 黄显森 李珈珩 吴伟豪 胡欣楠
黄海洋 李秋菊 董显佳 郑康漪 邓曦彤
远程参加:无
方式:全员轮流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现代社会的恋爱与乡土社会的恋爱目的的差别?(主答:黄显森,李珈珩,胡欣楠)
2.在当时乡土社会里为什么会偏向同性组合?(主答:庞茗琪,陈彤)
后记
在《男女有别》这一章里,谈到了在乡土社会里,在悠久的礼治秩序的影响下,自古以男耕女织的家庭结构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和重男轻女的社会地位差别。同时,男女婚配在那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缔结大部分不是因为感情。夫妻之间的熟悉都是在日后的长久相处和礼治秩序的调解下逐渐熟悉起来。但这种熟悉具有一定限度,由于家庭分工,男人在白天外出务农,女人则照顾孩子处理家务,更多是在经济和生育上进行各自的分工合作,而缺乏感情的交流。同时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绝对的差异,并在礼治秩序中宣传的男女有别的思想使得男女双方各自倾向于自身的同性组合,进而也是家族的长久和稳定的原因之一。放到现在,尽管仍旧存在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男女的生理结构差异存在绝对差异,但是男女平等,合作共赢才是社会的未来的趋向。
下周我们会阅读一本新书,请敬请期待!
读书会23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 月 2日(周五 )11 :40 至 12 :2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参与人员:张晓琳、廖文静、刘颍、黄佳琪、王漫琳、麦尓孜亚·买买提、曾鑫、谭晨雨、梁慧珊、赵泓俣、王野
主问:赵泓俣
记录:张晓琳
现场参加:张晓琳、黄佳琪、王漫琳、麦尓孜亚·买买提、曾鑫、谭晨雨、梁慧珊、刘颍、廖文静、赵泓俣、王野
方式:全员共读第八章
问答环节:
本期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
1为了避免“法治未成,礼治先破”,怎么才能平衡好法治与礼治的天平?
(主答:刘颍、麦尓孜亚·买买提)
2如何才能改变乡土人民保守的思想?进而推进乡土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主答:王野、曾鑫)
后记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和法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的这种规范是传统。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阅读《礼治秩序》,敬请关注。
读书会24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19日(周五)18:00 至19: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主持:张闽
主问:陈臻一,林晓昕,詹嘉琪
记录:李晨旭
现场参加:何诗瑶,赵丽欣,陈湘彬,詹嘉琪,枞榆瑶,周思睿,张闽,方媛葶,李晨旭,谢星月,陈臻一,王宇汛,林晓昕,王征宇
远程参加:邓丽莎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为什么作者认为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主答:何诗瑶)
问题2:旧的生活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他不能答复人们的需求,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请举出一个例子(主答:陈湘彬)
问题3:为什么费老将西方社会称之为团体格局,而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之为差序格局?(主答:张闽)
后记
情绪是一种刺激性反应,一种心理紧张,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兴奋。如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变得固定,那么身体就不会有紧张。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感情是破坏性的、创造性的。感情往往发生在尝试新的反应和阻碍旧的反应。感情的发生会改变原来的关系。
地方社会秩序不是自发的。并不是说在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对方的小国里,无论老死,秩序只能靠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来建立。秩序的建立必须靠外力来维持。在法治社会,当然是国家权力,而在传统的地方社会,则是依靠“礼”。
读书会25组第五期:《乡土中国》第五、六章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2日(周一)17:40-18:4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与人员
主持:黄雨晴
主问:黄雨晴、李子欣
记录:曾铭
现场参加:李慧伶、李子欣、黄雨晴、伍嘉琪、吴子昊、张旭慧、周天骐、曾铭、梁静、张欣悦、叶秋瑶、韩怡婧
方式:全员轮流读
阅读章节
第九章 无讼
第十章无为政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第九章
1.P35如何理解“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在社会实践中具体是怎么样的?(主答:曾铭、叶秋瑶、韩怡婧)
2.现代社会中大家对于“无讼”的看法是什么?(主答:吴子昊、叶秋瑶)
3.P36“有一个人因妻子偷汉子打伤了奸夫,和奸没有罪,殴伤却有罪”以我浅薄的法律知识看,“和奸”违反了公序良俗,属于违法吗?(主答:叶秋瑶、吴子昊)
第十章
1.本章的标题“无为政治”与老子“无为而治”有何关系? “为”又是什么意思?横暴权力更像是对公权力的描述,公权力应该深入到人民生活的何种程度?(主答:张旭慧、吴子昊、叶秋瑶)
2.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是否矛盾?同意权力里也有多数人的暴政,同意权力也存在类似阶级斗争的情况?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是否存在概念交叉?(主答:叶秋瑶)
3.最后一段的意思?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是否是此强彼弱的关系?横暴权力是否已经深入乡土社会?(主答:叶秋瑶、吴子昊、黄雨晴)
后记
在第十章中,费老提出了影响乡土社会无为政治的三种权力类型,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无为政治是相对于运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实施统治的有为政治而言的概念,通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相互渗透又有所收缩的过程实现。因此,为了维护皇权,统治者形成了无为的生存价值,因此确立了无为政治的思想。乡土社会表面上是专制独裁的,实际上是挂名的、无为的,是一个既非由横暴权力亦非由同意权力统治的社会,是由教化权力或长老权力统治的无为政治的社会。
读书会26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日(周五)11:00 至12: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
参与人员:卢瑞云 艾萱 高新宇 许焕发 梁丽勝 吴嘉颖 张泽煌余忆婷
主持:高新宇
主问:艾萱 梁丽勝
主答:吴嘉颖 刘凯琳
记录:张泽煌
现场参加:刘凯琳艾萱 梁丽勝 余忆婷 张泽煌 吴嘉颖
视频参加:无
因事请假:卢瑞云 高新宇 许焕发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一问:第九章中“无为政治”形成的原因
答:因为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有封闭性,与外界交流少,皇帝政策难以落实到乡村,给乡村自己治理的机会。
二问:第十四章,“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在现代社会中欲望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行事?
答:乡土社会比较简单,人们只需要考虑生存,欲望一般都是满足生存,比较简单,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做更多事情去满足更复杂的欲望。
后记
读《乡土中国》,我收获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崭新的认识,作者的观点虽然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但是仍然体现了在那个时代作者的灼见。我更好地从社会学角度理解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紧密联系下体现的宗法文化,更好地体会传统的宗族观念,礼治,道德观念。
读书会27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3日(周五 ) : 至:伐檀2f :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谢芷妍、任耀、李福庆、郑伊桐、蔡晓琳、汤永炜、周欢、陈佳毅、王丹、陈亮
主持:陈佳毅
主问:郑伊桐
记录:梅雅雯
现场参加:谢芷妍、任耀、李福庆、郑伊桐、蔡晓琳、汤永炜、周欢、陈佳毅、王丹、陈亮
视频参加:申士林
方式:提前看一章,现场看一章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什么叫做社会化生育(主答:李福庆、谢芷妍、梅雅雯)
问题2:现在社会中是否存在地缘关系群体?(主答:任耀、周欢、王丹、郑伊桐)
后记
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更倾向于是被动性的。第一种是自出生起就发生的血缘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宗族。第二种则是国家下派治理的关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庞大的国家机器需统一组织如大型水利等的建设工程。这种国家命令行为使人与人发生了除耕种外建立联系的其他方式。但在中国建立的联系是具有独特特色的。虽早在秦朝中国就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在地方的治理到明清仍然以宗族治理为主。宗族还会在管理的程序模式中以更具有权威性的仪式来自洽其管理的权力。如宗族族谱的修订。在潜移默化中,个人对于宗族的归属感也在不断地深化。
读书会28组第五期:《乡土中国》第十、十一章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6日(周五)17:00-18: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与人员
主持:卓杨
所有人轮流阅读
主问:缪美红,万赛迪,卓杨,王霜
主答:王乐乐、高泽滨、朱明睿,叶力嘉,马乐红
记录:万赛迪
现场参加:卓杨、万赛迪、缪美红、王乐乐、马乐红、高泽滨、王霜、叶力嘉、朱明睿、高雅
远程参加:苏政闻
阅读章节
第10章:无为政治
第11章:长老政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书本第十章中提到的“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和”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中的为什么提到了两种不同的权利?(主问:卓杨)(主答:王乐乐)
2、书本第十章提到的“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这里的“配合成分上有不同”是指什么?(主问:朱明睿)(主答:马乐红)
3、书本第十章提到的“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应该怎么理解?(主问:马乐红)(主答:缪美红)
4、 在同意权力下,掌握权力一方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主问:万赛迪)(主答:苏政闻)
5、 在我国农业性社会的基础上为什么不能建立横暴权力?(主问:高雅)(主答:卓杨、王霜)
6、 书本第十一章提到的“不民主的一层压在民主的一层上边。”是什么意思?(主问:王霜)(主答:叶力嘉)
7、教化性的权力在中国乡土社会具体是怎么体现的?(主问:苏政闻)(主答:缪美红)
8、为什么在我国的乡土社会,会出现长老统治这样的权力结构?(主问:苏政闻)(主答:卓杨)
后记
今天的读书分享会我们着重对第十、十一章的内容进行阅读讨论,其中我们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的配合,以及中国本土的权力结构进行了讨论。
权利可以分为两种: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利。人们追求权利是因为通过权利可以获得利益,诱惑力最大的是经济利益。但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并无多少剩余价值,所以,一个雄才大略的皇权,势必会官逼民反。为了皇权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权力有两种用途,一是在阶级斗争中平衡冲突的工具,二是支配社会分工。即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中国乡土社会还存在一种异于横暴性质和同意性质的权利——教化性的权力,因其既不民主,又无剥削,这种权利是为了社会,为了被教化者。但在一个变化很大的社会中,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教化权力势必缩小,年龄与能力的联系也将不会那么大。
今天的读书分享会气氛热烈,与会同学收获颇丰。下周我们将继续阅读《乡土中国》,敬请期待!
读书会29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 11月 29日(周一 ) 19 :00 至 20 : 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参与人员:何旭东、侯旭、沈科迪、蔡金璇、陈可、刘嘉怡、廖颖琪、黄娉、美合日古丽、王卓如、刘松、杨雁、王俊、蒙秋怡
主持:何旭东
主问:何旭东
记录:何旭东
现场参加:何旭东、侯旭、沈科迪、蔡金璇、陈可、刘嘉怡、廖颖琪、黄娉、美合日古丽、王卓如、刘松、杨雁、王俊、
视频参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造成中国与西洋的家族格局不同的原因有哪些?(主答:萌秋怡、杨雁)
后记
这周我们小组阅读了第五和第六章节:《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
在阅读《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节中,我们了解到了在旧社会的乡土中国中基于差序格局上的人们对于不同的人们而引起的不同的道德观念,这或许就是“双标”这一流行词语在中国的起源吧。我们尝试着去理解了旧社会下乡土中国中的对人和对己的不同的道德,并与之和今天中国的道德做了一些对比,我们也发现了在当代我们也还是存在这许多旧社会留下的“道德”;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创意性的意见来改变这些。
在阅读《家族》这一章节中,我们了解了旧时代的乡土中国中家族的组成方式和运作模式,并将它与西方的家族模式做了一些对比;与此同时,我们也讨论了现在中国的家族的模式,发现我们的家族模式虽在向西方的家族模式转变,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
读书会30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 年 11月24日(周三)21:30 至22: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9至13章参与人员:袁佳璐、宋艳艳、殷隽、许泽铠、刘智宇、林颖斌、林星晔、高田田、李思璇、杨依琳
主持:杨依琳
主问:高田田、殷隽、李思璇
记录:李思璇
现场参加:袁佳璐、宋艳艳、殷隽、许泽铠、刘智宇、林颖斌、林星晔、高田田、李思璇、杨依琳
方式:全员按段落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是什么意思呢?能作出一些具象化的解释吗?
(主答:高田田 刘智宇)
2.血缘社会的基础是什么
(主答:高田田 宋艳艳 李思璇)
3.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在这段原文中,“乞丐性质”指的是什么?
(主答:刘智宇 林颖彬)
后记
这次我们从乡土社会的法律谈起,忽然发现,乡土社会对于这种来自西方的新兴血液的排斥力度还是很大的。为什么乡土社会惧怕甚至厌恶法律,无非就是觉得以前的处理方式好—长老统治长达几千年,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已经被实践证明。深入分析得出以下想法:长老统治虽然是人治,评判标准是千人千面的道德,极其容易产生惩罚与犯罪不符的情况。但是因为其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在家族制的乡土社会具有绝对的权威,评判标准能够服众。而且经过长达千年的积累经验,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范式,只需要德高望重的权威代表正义与道德宣布一下惩罚结果,就产生了法律所不具有的约束力。法律和中国传统道德的最根本冲突在于其维护的到底是个人还是群体的权利。也就是说,舶来的法律因为把个人权利放在最高处,侵犯了庞大而又隐秘的中国传统家族权利,而且不符合儒家正统给我们灌输的思想,故而显得太过无情与冷血。我们之前早就讨论过当今中国的农村到底适用道德还是法律,那会我们觉得这两种各有千秋,评判不出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我们读到了后面,我们产生了不同看法,即可以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读书会31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9日(周一)18:30至19:09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与人员:
主持:蔡展铧
主问:陈冠池
记录:陈泳诗
现场参加:张艺元、饶燕、林文科、刘颖、黄丹林、陆荣泽
视频参加:无
方式:主读陆荣泽同学带领大家共同读书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这样就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的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这段话与本章中所引用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是否存在逻辑不通的地方?(主答:蔡展铧)
问题2:如何理解“权力具有工具性”?(主答:蔡展铧)
问题3:“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中的观点是否过于片面?即是否存在利用权力为非掌权者团体谋取利益的情况?(主答:陆荣泽、陈泳诗)
问题4:“所谓意志并不像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此处的意志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意志有何区别?(主答:林文科)
后记
在今天的小组读书会中,我们小组集中讨论了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两章节。
对于无为政治这一章节,我们小组成员对于作者所说的“出于维护社会统治稳定的需要,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而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发出了疑问,为什么作者认为“干涉别人的一方面是权力,而自己接受别人的干涉一方面是一种义务。从作者该段的前后文联系告诉我们,出于对维护社会运转正常的需要,干涉别人也是一种义务。而只有接受别人的干涉我们才能够让社会更好地运转,从这一个体的选择与社会运转相关联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视为我们拥有让社会运转的权利,而这一权利也造就了自己接受别人的干涉是一种权利”
在这一提问中,我们小组成员给出了解答——“权利与义务在法律的角度,在法律的语境下确实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进行转换,比如“我要求别人不侵犯我的权利,是对别人行为的干涉,但这也是我的权利,而”别人干涉我要求我干某件事也可以是他的义务“,这仅仅取决于你的看法与语境的选择,看法不同,自然要求了你语境对于同一事物的具体理解与归类有所差异”
在作者的语境中,作者依据”对别人行为的干涉“这一行为合理性与必要性强调了其作为权利的方面,而作者也从必要性去强调“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作为义务。
这既是对前文“横暴权力”中“权力“二字的论述,也是对”同意权力“的内在的一种描述,而其实我们细看”同意权力”一段的描述内容,会发觉作者与我们对“权利义务同一性“这一问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同意权力,名为权力却也是权力与义务的结合体。
在接下来的一段,我们小组的成员对于”人们忽略权力的工具性而提出”权力的饥饿“”这一观点的不合理之处,一方面,牟取权力也许并非仅仅将其作为获取作为一种获取统治者权力的工具,人们可能并不为了自己获得统治者的权力,而是出于其它的目的。另一方面,获取权力者的权力一旦膨胀到一定地步之后,权力会产生板结使其被限制在权力之内,此时人们不能够因为不再想要谋求统治者的权力而无法脱身,权力此刻由一种工具转变成为了一堵墙,因此权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工具。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小组成员认为权力是否作为牟取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统治阶层的利益的工具,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例如一位官员他获取权力也许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在这一过程中他又牟取了百姓的利益,这是权力两面性的一种体现,而作者更强调前者。
对于权力板结的问题,我们小组内部讨论无果,但读书会结束后,我没有停止思考,我猜想,也许是作者对于这一段的论述中“人们“的定义有所偏颇,其所探讨的主体是”一般的群众”因此没有深度地探讨到处于权力中心,手握大权者的处境。而同时,作者对权力这一概念的解释又是一种定性,并不对权力做出长时间积累的效果进行的探讨。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做结:我们小组成员探讨了卢梭的意志论中的意志与作者在文章中长老统治所需服从的个人意志的区别,显然,前者是一种群体的意志观念,具有总括性与虚拟性,它不是这一群体中每一意志的总和,而是一种群体思想的共同集合。
这一问题的也深深击中了这一章的内核,长老统治,正是虚拟意志与个人意志的调和,既要守护个人意志,又不可避免地要维护与体现群体意志。
读书会32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 月24日(周三 )14 :00 至15: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八、九章
参与人员:
主持:吴依雯
主问:顾孙楠
主读:邓凯滢、黄泳茵
记录:吴依雯
现场参加:吴依雯,顾孙楠,黄泳茵,邓凯滢,杨培芸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在哪些方面(主答:刘培芸)
问题2:礼治秩序的性质是什么(主答:吴依雯)
问题3:乡村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是怎样的(主答:吴依雯)
后记
乡土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就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而礼靠传统来推进。传统是社会积累的经验。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秩序维持的社会,很少需要到打官司,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人们生活的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遵守规律,而不用外在的监督即法律,在乡村里的调解有时候是一种教育过程,而法律主要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却不在于教化人。
读书会33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6日(周五)9:00-10: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阅读章节:第五章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参与人员
主持:张陆谊
主读:李晓雯 丁香元
记录:王宇彤 夏诗雨
现场参加:全员参加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中国乡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基层结构主要有哪些不同?(主答:岳晓玲、徐淡如、郭露阳、陈熙彤)
问题2:中国“差序格局”和西方“团体格局”各有什么特点?(主答:李旖琳、刘雅萱、郑雅馨、徐筱萱)
问题3:为什么说中西方“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别?(主答:陈佳曼、沈雨昕)
后记
通过比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西方社会的基层结构,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则是“团体格局”。社会结构和格局的差别引发了东西方不同的道德观念。
由“团体格局”衍生出两个重要的观念: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二是团体对每个人的公道。团体意志的代理者的“权力”由受治者的同意而产生,因而其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代理者能公平、公正地保证团体成员的权利这一基础之上。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结构”是以“已”为中心的,其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已修身,由“己”外推。对最主要的亲属,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对朋友,道德要素是忠和信。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即便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仁”,也得退回为孝、悌、忠、信等私人的道德要素,才能被清晰地解释。
读书会34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6日(12周)19:30至20:4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六章
参与人员:李佳 陈靖妍 岑静 郑安乔 李景鸿 黄诗婕 李勇志 连宁昕 周孝 孙丽芳 宋娇妹 王婷婷 孙易 刘果林
主持:黄诗婕
主问:王婷婷 宋娇妹
记录:郑安乔
现场参加:李佳 陈靖妍 岑静 郑安乔 李景鸿 黄诗婕 李勇志 连宁昕 周孝 宋娇妹 王婷婷 孙易 刘果林
视频参加:孙丽芳
方式:全员轮流读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怎样看待乡土生活中夫妻之间感情的淡漠?(主答:孙丽芳 李佳 宋娇妹)
问题2:怎么样理解“事业主要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主答:孙丽芳 连宁昕 周孝)
问题3:为什么中国社会的离婚率那么高,很多时候离婚都是丈母娘或老婆婆撺掇女儿或儿子提出来的,夫妻感情竟然让“外人”参与,这一点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当然不绝对)?(李景鸿 周孝 岑静 陈婧妍 孙丽芳)
问题4:现代社会,解放了人们的精神,解放了人们固有的思想,但它又是在破坏社会稳定的;乡土社会,稳定了社会结构,但夫妻相敬如宾的疏离又着实令人可悲,那么,对于这两种,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呢?在当今社会,我们又该采取哪一种呢?还是能有一种更好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这两种?
(主答:李佳 宋娇妹 孙丽芳 黄诗婕 刘果林 李勇志 王婷婷)
后记
《家族》本章主要用结构的眼光去分析中国与西洋的“家”。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家庭是沿着父系延伸的,从而形成了氏族,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事业组织。因此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轴在父子之间,这就可以解释家谱、家法的传统,并且可以用于理解夫妻疏离、两性间感情矜待和保留的原因:生育在这里是次要的,要为家族事业让步,事业就要求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育抚育组织,因此主轴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读书会35组第五期:《乡土中国》第十、十一、十二章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2日(周一)8:00—9: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费孝通,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持:耿东杰
主问:付馨漫、温夏渝、尹淑盈、李港都等
记录:耿东杰
现场参加:于琪民、苏寰柳、尹淑盈、曹智博、李松乘、温夏渝、林梦雪、耿东杰、李港都、付馨漫
方式:全员轮流读
阅读章节
第十章无讼
第十一章.无为统治
第十二章长老统治
问答条论环节
本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特殊的副作用,是否意味着比起司法制度礼制秩序更适合乡土社会
2.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制,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法治与礼制的关系
3.无为政治跟无为而治的联系
4.教化权利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
5.逆旅在文章中的含义
(每人都有参与讨论)
后记:
世界是一个逆旅,用一个比喻的方式将我们生而为人要接受的教化比作是逆旅中要遵守的规则。在乡土社会这一较为稳定的文化环境中,经验是重要的一环,这使得长幼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关系,正因为环境稳定而不发生变化,因此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要面对的难题似乎没有大的出入,这时长辈的经验就成为一个无比珍贵的财富,久而久之,长者在社会关系中便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渐渐的形成了既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又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以教化权力为主的长老统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化的推进,乡土社会必然要向现代社会转变,乡土社会中会出现新的组织形式,礼治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需要向法治转变,但面临着现行的司法制度可能在乡间发生特殊的副作用这一问题,我觉得应该向乡村进行适当的普法活动,以及对一些法律的解释,需要安排一些相关的专业法律人士下乡建立起有效的制度,进而建立起法治秩序。
读书会36组第五期:尚闻读书会第五次活动
主持:赵子炫
主读:高颖斌,叶熙隆
主问:赵子炫,翟浠潼,李燕婷
线下参与:赵子炫,梁雅诗,高颖斌,叶熙隆,谭心怡,李燕婷,翟浠潼
线上参与:林韵,谢智烁,谭静,黄家颖,曾俊荣,李鑫,刘淑平
问题讨论环节:
1.礼是否等同传统?
2.礼是否不需要国家力量推动?
3.只依靠礼,乡土社会是否能自我修正?
4.能否把礼看作是一种习惯法?
5.文化是否就是传统?
小结
通过这次读书小组活动中对礼治秩序一章的阅读,我们学习到了人治与法治的区别、礼治社会的样貌、维持礼的力量、礼治的特点等,突破了以往对于礼治的偏见:法治与人不相关、人治以传统大家长的好恶为主、礼一定是文质彬彬的,认识到法治得靠人来执行、“治”必定不以个人的好恶为主、礼也存在残忍的习惯。这令我们对礼治的概念更加清晰,对礼治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乡土社会平稳发展背后的运行逻辑,拓展了我们对社会学学习的知识面。
读书会37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1月22日
地点:明律楼815
阅读书籍:《82年生的金智英》赵南柱
参与人员:陈芷洋,李小菲,冯政,胡安格,孙震宇,叶世丰,任聪凯,余得凯,谭健,蒋延之,胡芸梦,熊潮引,姚卓菲,苏日耶。
主讲:胡安格 熊潮引
朗读章节:
问答环节:
Q1:女性歧视问题在当代中国是否依旧严重?(提问陈芷洋)
Q2:当代男性对于上一辈人大男子主义的看法?(提问李小菲)
Q3:男女平等在将来能够实现吗?(提问蒋延之)
总结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这是社会上大部分女性前半生的缩影。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医生对她说:“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于是金智英心想:以前还要一份一份地翻找患者病历、手写记录和开处方,现在的医生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拿着纸本报告书去找主管签字,现在的上班族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用手插秧、用镰刀收割水稻,现在的农夫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却没有人会这样说。不论哪个领域,技术都日新月异,尽量减少使用劳力,而唯有“家务”始终得不到大家认同。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女性的地位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女性也似乎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其实还是固守着旧习。
女性在职场的晋升道路上依然存在着玻璃天花板。未婚未育、未婚已育、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的女性在职场上都会遭遇隐性甚至显性歧视。
社会给“母亲”冠以了太多伟大的名头,于是每一个成为母亲的女性便再没有资格抱怨其背后的辛酸与痛苦,因为她们是母亲啊,她们是妻子啊,她们理所当然应放弃自己的青春、事业、梦想,她们的牺牲是应该的啊!在普遍认为育儿就是妈妈的事,甚至连累都不应该喊的社会氛围下,又有多少妻子能要求自己的丈夫对她说几句“你很棒,辛苦了,谢谢”?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恶意一直存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第37小组第5期读书记录
开始时间:2021年12 月3 日(周六)18 :00 至19 :1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最后三章
参与人员:王浩枫 邱国铧 冯嘉萤 郑婷婷 赖佳宁 廖骏杰 张书仪 韩凯茵
张嘉欣 徐滢 王玉丹 周逸雯
主持:王浩枫
主问:郑婷婷 廖骏杰 韩凯茵 徐滢
主读; 赖佳宁 冯嘉萤
记录: 邱国铧 张书仪
现场参加:王浩枫 廖骏杰 赖佳宁 郑婷婷 韩凯茵
线上参加:冯嘉萤 张书仪 张嘉欣 王玉丹 徐滢 邱国铧
方式:全员整体感知所读内容后,由两个主读选取部分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主问提出问题,组员之间进行讨论并由主答整合观点进行解答,最后各自分享心得体会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如何理解“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主答:韩凯茵)
问题2:在《从欲望到需要》中,如何理解作者提到的“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主答:郑婷婷)
问题3:“名实分离”的原因是什么(主答:赖佳宁)
问题4:读完《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感受?(主答:廖骏杰)
后记
本期读书会,我们完成了《乡土中国》的阅读。进一步了解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依照作者的观点来看,从物质条件上说,外乡人需要满足有地和婚姻两个条件。其次,从精神层面是说,身份认同感、归属感也是重要的因素。“独爱异乡为异客”,对于自己的家乡,游子总是充满无限挂念。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思乡传统之深厚对一代代中国人的影响;同时,尽管人的本性是逐利的,但逐利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在利益的刺激下个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法分内活,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向前;最后,完成对全书的阅读之后,我们更加能感受到“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的朴素的哲学观念,一个人,在当时中国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村社会背景下,你与他即便没有血缘上的联系,也应该有地缘上的联系。
下期,我们将开始新书记的阅读,敬请关注!
读书会39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2日(周四)7:00至8:3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政治》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参与人员:杨培慧、江淑琪、林子钰、李语馨、杨晓铎、陈妍臻、陈莹莹、莫舒琪
主持:陈妍臻
主问:江淑琪
记录:李语馨
主读:全体成员
现场参加:全勤
视频参加:无
方式:全员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讨论。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教化权力存在的现实依据分别是什么?
(主答:杨培慧、陈莹莹、李语馨)
问题2:与乡土社会相比,以上三种权力在现代社会有什么变迁?
(主答:江淑琪、林子钰)
问题3:结合例子,谈谈我们该如何促进三种权力的平衡,以实现统治的合理和高效化。
(主答:杨晓铎、陈妍臻、莫舒琪)
后记
本周继续对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进行深入阅读,在此次读书会上我们探讨了无为统治和长老统治这两个章节的相关问题。
首先小组成员就书中所提到的三种权力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教化权力所存在的现实依据进行了剖析,通过小组内的探讨钻研,我们对上述三种权力的抽象概念有了更具体详实的见解。紧接着我们探索了这三种权力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从与现实相联的角度出发,小组成员又提升了思考的维度,并就三权平衡如何促进治理高效化的问题,踊跃表达了自身的观点,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乡土中国》一书虽然重在阐述上世纪的中国乡土社会,但时至今日依然能给予现代人深刻启迪。
阅读经典书目以增长己见,期待下周更加精彩的读书会交流活动!
读书会40组第五期
开始时间:2021年12月2日(周四) 19:00至20:00
阅读书籍:《乡土中国》 章节:《系维在私人的道德》
参与人员:林梓雯 刘君琳 施仪欣 陈映彤 赵一妙 胡铭 黄展涛 钟宇凯 杨舒文
主持:钟宇凯
记录:林梓雯
现场参加:林梓雯 刘君琳 施仪欣 陈映彤 胡铭 黄展涛 钟宇凯 杨舒文
线上参加:赵一妙(视频通话)
请假:刘镕赫
方式:先通读 再讨论
问答讨论环节
本期讨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问题1:《系维在私人的道德》倒数第三段中“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如何理解?(主问:钟宇凯 主答:胡铭 )
问题2:《系维在私人的道德》第三段中“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如何理解?(主问:陈映彤 主答:刘君琳 赵一妙)
问题3:为什么孔子屡次对“仁”这种道德观念欲说还止?(主问:施仪欣 主答:施仪欣)
后记
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冷暖是有差别的,所有的关系都是从个人私心向外推出的,因此许多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标”。那么如果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处之道,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那么所有的道德标准都是个性化的,也就不存在普适的价值标准,因而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因此,这个“万有的神”其实是团体之于个人的一个抽象出来的意志代表。
首先,中国乡土社会“团体”组合并不坚强,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地道德观念来。其次,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都有所不同,因而“仁”无法被笼统地概括,而是因地制宜,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个人的道德素养是有所不同的。孔夫子好为人师,而“仁”作为一种向善的赞许,因而从劝人向善的方面来说,这是因地制宜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因而才能起到教化人作用。